2006年11月2日 星期四

吃了一盤「糖醋」義大利麵

開學近兩個月,小我近20歲的同班同學們都很照顧我,除了不嫌棄地願意跟我同組做作業之外,另外一種「生活」上的照顧,是帶著我熟悉學校周邊的飲食環境!

唉,畢業19年,重回學生身份,要適應的事情真不少,老早已經忘了學生餐廳是什麼個鬼樣子!想當年勝利餐廳不到 20塊錢的自助餐,現在想想有點懷念呢!

好吧,話題拉回同學帶著我試著體會淡江校園周邊的餐飲店。有一次,她們帶我到一個有賣餃子的店,我點了一個比較不奇怪的酸辣湯餃,同學吃的是紅油抄手,抄手上淋的紅油,看起來就是甜辣醬,嘗了一口,確實就是甜辣醬,這是我第一次吃到這種口味的「紅油」抄手。還有另一家店,是「只有排骨飯」,有各種排骨飯點,我一樣保守地點了香酥排骨飯,同學吃的叫做「香酥蛋包」,我原以為只會送來一個煎得酥酥的蛋包,沒料到其實是「香酥排骨」加上「蕃茄蛋包飯」,還真是意外地豐富!

比較經典的遭遇是,在同學的推薦下,我獨自一人去試了一下學校邊邊的一家義大利麵店,點的是海鮮麵,有個名字,但我想不起來了。這個海鮮麵大約等了十五分鐘才上桌,可能是從下麵開始都是現做的,所以端上來時熱騰騰,很令人期待。結果嘗了第一口,嗯,味道還真是有點怪。該怎麼形容呢?或許這樣比喻吧,我覺得我好像在吃一盤港式的「糖醋」義大利海鮮麵!這樣聽懂嗎?就是很像是咕咾肉味道的醬汁,顏色雖然是紅色的,但是我想廚師可能放的是蕃茄醬Catch up,而不是真正用蕃茄去烹煮的........

唉,我一定會被罵太挑嘴了!大概真的是太久沒有當學生了!已經忘了「學生經濟圈」的標準與規模.....

我印象中現在的孩子們應當比五年級的我們更挑嘴的,我想,他們或許也一直忍著,忍著就成了習慣,習慣於接受這樣的大碗又滿緣的餐食......
這也是一種幸福喔!

2006年10月25日 星期三

2006「我們可以這樣生活」建築展--展覽作品文案


轉貼原始MSN分享空間之BLOG文字


策展人兼文案編輯

除了策展理念的文字,還用心用力的部份,是幫展出的十件作品下了標題與導言。
沒問過這十組參展建築師,或許他們不見得同意我的文字引導以及對作品的片斷詮釋,若有得罪,那就多包涵了!第一次當策展人,就讓我胡天胡地霸道一番吧!


1.車站是一幅幅台灣風景 (for洲民的捷運車站案)
車站,是起點,是終點,更該是過程。
想像一段旅程,不用下車就看盡一路風光;每到一站,車站空間就道出當地的風土---台灣的風、水、土地、候鳥,

這一路過程,就成了導覽的迎賓序列。


2. 24小時「工作」也可以 (for老龔的智邦小矮人案)
「工作是生活的一部份」,讓你覺得無奈嗎?
有沒有一種工作
空間與情境讓老板與員工同時覺得「我好愛來上班」!
只是放音樂以及coffee break夠不夠?
怎麼讓身心疲累的都會人趕走「週一症候群」?




3.請問你要去哪裏? (for Grace的都市匯流綠地)
公園,有時候不是目的地。

如果上班、回家的路徑就是公園,一個長長的公園、一個高高低低的公園?
可以用自己的節奏溜狗賞花、喝咖啡、看展覽、購物shopping,
這會是什麼樣的公園?


4.該說再見了…… (for黃聲遠的櫻花陵園)
道別,一向不容易。
其實,段落的起始,都在意念之間
環境氛圍的改變與轉化,有機會讓人平和、靜心地接受。
尤其是綠水、青山的自然,更能讓人領悟花開花謝的道理……


5.學校可以這樣設計!(for欣蘋+嘉惠的新港高中)
ㄇ字型的教室加上一大圈跑道,校長室一定在制高處,活動中心一定在操
場邊。
學習的場所,怎
麼有這麼多「一定」?
可以不要這些「想當然爾」的「一定」嗎?
如何設計學校才可以讓大家更開心學習與生活呢?





6.好戲,在牆的另一側 (for Albert+貞夙的偶戲博物館)
街上看到一道圍牆,總讓人好奇「牆的那一頭有什麼?」
越是封閉,越是讓人想一探究竟;
越是與兩旁建築景觀不同,越是充滿神祕。
都市景觀該要和諧一致?誰應當鶴立雞群?




7.的海灘一天 (for豫漳的白沙灣案)
漫步揀貝殼、踏沙逐浪,海濱漫步只有一望無際的沙灘,浪漫無比。
俗豔招展的餐飲賣店、盥洗廁所、停車場卻要出來煞風景!
要如何安排體驗的序列、如何整頓服務設施,才能悠游享受海灘一天?


8-a. 家具小島與書牆的窩 (for邱文傑的羅太太宅)
家,是日常生活的場景,裝著瑣瑣碎碎的生活物件。

如果,把物件都往中央集中成一個小島,
把書都推往牆上做成一道文化背景,
家人生活點滴就如環繞其中的詩意幸福河流!



8-b. 拉上簾子,讓我們來Party (for邱文傑的iRoo服飾店)
最好這個地方可以歇腿談天;最好這個地方可以展售商品;
最好這個地方還可以辦演唱會、電影欣賞、走秀、開Party!

沒問題,給我一道簾子,通通變給你!




9.Go! Go-Cart! (for Nancy的洲子灣賽車場)
到墾丁、到貢寮,搖滾熱翻天是時髦的「親水活動」。
住在四面環海的台灣,你想到海邊做什麼?
游泳戲水不再是唯一,
飆速追快感的主題休閒,成為海水浴場起死回生的新妙藥?




10.主在樓上照看我們 (for廖偉立的教堂案)
宗教是心靈的庇護港灣,讓人安頓放鬆。
不只宗教信仰,運動可以讓青少年放鬆、托嬰中心讓職業婦女放鬆、社區中心讓老人家放鬆交誼。 現代都會的宗教聚會所,應該是個綜合的「解壓中心」!

2006年10月24日 星期二

2006「我們可以這樣生活」建築展--策展理念


轉貼原始MSN分享空間之BLOG文字

我們可以這樣生活--策展文字完整版

展場入口的策展人的話,是精簡過的版本,因為多數觀展的行為是不可能花時間閱讀長篇大論的。
為了灌溉一下這個荒廢已久的網誌,決定把策展文字的完整版貼上來,讓有機會看到的好友們可以評論指教一番。

《我們可以這樣生活》展覽 - The Unbuilt Lifestyle策展理念20060831

文/ 林芳怡

談到生活型態或生活風格--Lifestyle,在台灣,是一種時尚,大家朗朗上口。
穿
什麼品牌的衣飾、上什麼樣的餐廳、看什麼樣的展演藝術、週休二日上哪裏去玩……
下班之後去跳拉丁舞、學瑜珈;一定要懂什麼是「慢食」、「樂活」……
我們把生活過得忙碌充實,深怕跟不上時代、沒有自己的「生活風格」。

服飾、飲食、休閒、藝術活動等成為現代人談論「生活風格」的重要元素,不過,在這些討論內容中,「空間」這個要素經常是缺席的。多數人對生活型態的描述上,都缺乏對「空間」的想像。

其實,生活內容如水,盛裝的空間如瓶;空間是生活的容器,對於生活內容與型態具有「改變或形塑」的能力。或許就因為「容器」的概念,空間經常被視為想當然爾的「場景」,從未是「生活風格」中被關切討論的主角。

但是,你能想像在高談「生活風格」的內涵與行動時,是沒有合適的空間環境氛圍做為關鍵基礎的嗎?環境與行為是互為影響的,缺乏某些環境空間條件,特定行為便無法發生。意謂著,極有可能因為某些空間未能被建造出來,因此部份特定的生活行為遂未能發生。

「The Unbuilt Lifestyle」,未曾被形塑的生活方式,其實想說的是背後的意義:未能被實踐的空間環境。也就是,如果某些空間環境被營造完成,「我們便可以這樣生活」。

在人類建築文明與思考歷程中,未完成的方案(Unbuilt Project)一向都有它的能量與重要性。即以最近的歷史例證來看,在上一個世紀初期,現代主義風起雲湧之際,對於科技與未來充滿期待與想像,義大利建築學家St. Elia以木刻版畫表現的未來派城市空間,聳立的建築與立體交叉的交通系統,現在都已實現;1920年代,Mies等現代主義大師提出的透明玻璃摩天大樓,至今看來也已是尋常建築;1960年代,英國Archigram學派的教授與建築師們對建築與城市生活的想像,都充滿前瞻指向。

追溯歷史,Unbuilt Project有其宣言性、預言性的地位;也經常透過展覽來宣示、引發進一步的討論與研發。Unbuilt Project保有最純粹、或最大膽的創作想像,因而得以對當代設計思考、對工程技術、對社會人文提出疑問並指出方向。有些建築師、空間創作者與思考家,終其一生的作品,都未曾被興建實踐,甚而有些建築工作者乾脆以「紙上建築」為創作的終極,只為持續保有「大膽、前瞻」的思考實踐空間。從此可見「Unbuilt」的正面性與積極性。迄今,在建築專業圈中,仍不斷地有各種Unbuilt Project的提出,展覽與討論會的舉辦也持續不墜。

而在台灣呢?

有人說,在台灣做建築,特別辛苦;的確,從社會現實、相關法令、技術支援等,要成就一件「成熟」的建築作品確實不易,歷程也艱困,理想夭折的案例無所不在。不過,更有人說,在台灣做建築,相當幸運;因為相較於歐美成熟穩定的社會文化與結構,台灣仍是新生之境,沒有成規、可以衝撞,只要敢試,機會隨時都在。

在這樣的背景下,在台灣的青壯代建築師們帶著勇敢一試的心情,不斷地在公共建築的競圖場上、在私人業主的委任之下,持續地在圖桌上勤耕。或許初衷目標多數是期待真正能「實踐」心血創作的空間作品,不過,過程中卻因種種因素而致使方案無法實踐。這些還在圖紙上、電腦中的影像,都是「當代建築」的印記。

「我們可以這樣生活」--The Unbuilt Lifestyle展覽,以未實現之個案做為模擬對象,如非競圖首獎作品、胎死腹中的方案等,旨意並非批判原有之評審或業主抉擇,而是呈現方案的設計概念或局部設計手法對於空間使用行為的想像開發。這些未實踐之個案通常是因為業主(評審)之視野、勇氣、價值觀,或者對技術未成熟的擔憂、預算無法執行等因素而停擺。但設計內容對於空間使用的前瞻想像及觀點,是非常值得分享或推廣的。

這次的選樣,並非技術面的不可行,而是設計者對空間的提案可能衝擊現有生活內涵、或可能是顛覆空間類型思考。相較於國際間以「Unbuilt」為名的展覽或出版計畫,這些選樣或許不夠激進(Radical),但是它們都具備一些啟發性(Inspiring),有機會讓我們一起反省或檢視對於既有空間範型的刻版印象。


還記的很多人小時候都寫過的作文題目:「假如教室像電影院」、「假如我家是……」,如今,因應生活型態的多元化,傳統空間機能與類型之間的界線也逐漸模糊,機場成為購物中心,也是博物館;道路變成公園、也可能是展演空間。本次參展的作品,如果以傳統的空間機能類型來劃分,包括了交通建築、學校建築、辦公建築、商業建築、休閒建築、宗教建築、住宅建築等,涵蓋了現代人生活空間的諸多面向,也建構了都會人生活的空間場景。但是,在傳統類型之外,你看到了什麼?它們都試圖掙脫社會大眾對於類型空間的慣性思考,或多或少地期待能衝撞出一些新的可能,一些模糊但卻具潛力的空間型態,可以盛裝新的生活方式與內涵的機會。

在此,Unbuilt,是這些展出方案的「現在式」,不見得會是「未來式」。就因為這些選樣並非技術性的不可行,我相信,它們或許是目前暫時未能實踐,但可能在未來的某個時間就能實際建造,讓我們能在那樣的真實空間中,進行、形塑更豐富的生活型態與風格。


透過展覽的內容,想鼓舞追尋新空間型態與設計創意的勇氣、追尋夢想的冒險精神。期待讓觀者產生對空間的「想像」與「想望」,從「我們可以這樣生活」(We could have lived like this.)到「我們想要這樣生活」(We want to live like this.),讓Unbuilt有機會To Be Built。

2006年5月20日 星期六

陽春42生日與好友的祝福,開心謝謝!




42歲囉,照台灣人虛歲的算法!


生日當天,到台中出差,聆聽業主訓誨,要說充實,也算吧!一大早六點半出門,晚上十點到家,甭說慶祝囉,連個可憐的杯子蛋糕都沒吃到。


不過,不甘寂寞的我,總是有很多身邊好友願意滿足我的心理期待,其實518的前兩天,尚怡與美慈就跟我說過生日快樂了;阿壽的郵件,勉勵我「進入無敵熟女階段,曾經不敢做、不及做的全都放手去做吧!」(確實需要勇氣,謝謝!);舒斐也選了張Dilbert呆伯特的幽默電子卡來祝賀!夠意思的算是奕智與鸝媯,在倫敦烤了個輕乳酪蛋糕,雖然我聞不到也嘗不到,他們寄了照片來,依舊溫馨感動!

謝謝這大群好友!


519依約到新竹教育大學講課,本來恥德要接後半場,結果因為會議耽擱了,又因為在車上修簡報檔修到暈車,所以,我就一路講了四堂課!神勇發功之後,回程就開始因缺氧而頭痛啦......


與嘉驥恥德買了點東西,照舊回到家中犒賞自己,祭五臟廟,從晚上九點多開始,熱熱鬧鬧開開心心地吃喝到深夜,放鬆,果真可治頭疼......


回憶了一串關於威尼斯的生活經驗,一疊照片把時間拉回兩年。再談著想做的展覽內容,關於convenience的各種想像,腦力激盪,天馬行空;最後還談到建改社,許多關於政治社會情勢的現實......


把這些,都當成是42生日的歷程,那已真是豐富多多......一點也不陽春了,其實!

2006年5月14日 星期日

心血來潮的煎餃






好久好久沒有吃家裏的餃子,從上上週就想自己動手包,可是就一直沒找到時間。一直到這個週六.....


關於我家的餃子,其實也沒啥特別,就只是餡是小白菜的。不是大白菜喔,是綠綠的小白菜,也不是高麗菜或韮菜.......


從小習慣了自家餃子的小白菜特殊清香,雖然在外面餐館有很多「專業級」的餃子,每隔一陣子,總是會想著家裏餃子的味道。而每次包餃子,都是家人團聚的時間,一堆子人就窩在廚房裏忙,剁餡料、包餃子,下餃子。最神奇的要算是上桌之上的「算餃子」,明明包完的時後,媽媽會清點總數,可是一上了桌,大夥兒狼吞虎嚥地下肚之後,每個人總是虛報數字,一一相加之後,全家下肚的餃子總量,總是會比下鍋之前清點的還要多出一二十個!害我們每次都笑稱,我家的鍋是聚寶盆,會生餃子,包70個下鍋,大家會吃到90個!


週六,想起餃子來,吃完早餐之後,上菜場買了餃子皮與一點絞肉,回家忙和一陣。剛好恥德要來拿東西,就讓他來當當實驗的食客,因為我太久沒有動手包餃子囉!


自己包餃子,總是塞得飽飽的餡,一個餃子可抵別人的一個半。包了50多個,準備下鍋之前,突然改變心意想吃煎餃,所以就用我唯一、不合格的炒菜鍋兼平底鍋,土法鍊鋼地煎起餃子.......


還好成果還算ok,沒嚇著恥德,吃得開心,還有一盤凍了起來。嗯嗯,開心的週六.....


貼幾張餃子的照片,分享一下囉!

2006年5月7日 星期日

建改社成立!




二個月的籌備,今天下午,建改社在四十多位發起人出席參與之下,正式成立了!


雖然它還是個非正式登記的組織,(呂欽文戲稱為「地下幫派」),但是希望用最彈性、最無牽拌的方式,開始起動!


3/5在紫藤蘆的「整裝待發」聚會,到現在約末兩個月,幾位籌備小組的夥伴們,有人擬文件、有人策劃活動、有人找資源、有人進行動員、有人分析問卷,大家真「幹事」。


每天,至少有20封以上的e-mail是關於建改社的相關通訊;二個月,至少開過20場以上大大小小的工作會議;有些人原先不用網路工具的,現在大家都會用skype,未來還打算用skype的百人多方會談的新功能!


熱血中年們還是真的可愛!


除了籌備小組成員之外,最辛苦的,莫過於我們的小秘書蕙鄉,這個月真是累壞她了!


記者會,來的人不是太多,雜誌多於報紙。華視雖然派了文字與攝影記者來,晚間新聞還是沒有露出,看來建築的新聞依舊邊邊邊邊邊緣啦!


事情終告段落!但57活動其實是個起點,動得起來,才是現在開始的重點!


加油!建改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