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31日 星期五

2010的網路人生與年終雜感


建國百年前夕,大堆人衝向信義計畫區趕著跨年,看蔡國強的101煙火秀;而我,在電腦螢幕前,看著我的Facebook朋友數,正邁向破千……..

又到了一年的年終,我的蜘蛛網遍生、快要「石化」的部落格,也該再來一篇年終總整理……

這一年來,我離開了msnskype,在網路上的連結主要就是facebook,除了自己的臉書,還看管著「築生講堂」、「成大建築76級」、「建改社」、「東海建築50感恩音樂會」、「東海建築羅馬營」等,透過臉書,今年有了不同的「社交」網絡與方式。

感謝Porco在接近21:00時,成為我的第999FB朋友;在21:20左右,一位低我很多屆的成大建築學弟「紅果珍」,幫我達成FB 1000的目標!在爆冷的新年除夕夜,格外感受到朋友的溫暖!

2010年,在東海建築任教的一整年、在台中生活與工作的一整年。中間的一大段,接連著去了上海看世博、去羅馬四週參與東海羅馬營、去德義瑞法二週放假與看雙年展。讓朋友們好生羨慕地過了自從大學畢業之後就沒有過的暑假。不過,報應很快就來,接下來開始籌備「實構築2010」的展覽與活動,如今,展覽順利開幕,展期的這兩個月橫跨新曆與舊曆過年,還有整個寒假,每個週末都安排了各式活動,我開始被釘在展場「盯場」辦活動,值班二個月,算是「pay back」吧!該乖一點,不能有抱怨的!

在臉書上,分享過暑假國外遊歷所見與心情,也在生活工作層面上跟許多不同年齡的好友相互交流、互通訊息,算是臉書的受惠者。愛上微網誌之後,發現部落格更加被冷落;而總是擔任coordination的工作,也讓我的狀態更無法提筆寫作。呵,從前就說過自己不是個樂在寫作的人,不過是個愛上媒體生活的編輯人,現在還是差不多!

東海給予的兩年短聘講師缺,只剩半年,轉眼就要到期。至今,我好像還是個「偽台中人」,因為除了工作,一到週末就回台北看家人;而回到台北家中,也鮮少出門,讓我對台北越來越陌生,好像也快變成「偽台北人」,呵,我倒底是什麼人?網路世界沒有地域的差別,或許就這樣吧?岩奇到成都開業,常在臉書上互相留訊息,倒覺得他好像沒離開台灣,就是這樣吧?

Flickr是我另一個用力耕耘的網路空間,只是今年的照片上傳數量太多,反而沒有好好整理、分組、做Tag,但確實是一個很好的分享平台,交稿、發新聞、編輯課程或演講的ppt、溝通工作上的細節(展覽工作的籌劃過程中)、跟朋友分享工作狀況等等,希望好友們也都在Flickr上看到我的近況與工作內容。

關於當老師這件事,已經習慣被喊「林老師」,看著去年帶的一年級新生往上升到二年級,成了學長學姐,喔,原來成長就是這樣自然發生,你擔心再多是沒有必要的,時間到了,經驗就累積了,當然札實與否,就看個人努力。我也希望自己在看似方向清楚的道路上,累積了無形的人生資產。因此,就算不再當「林總編」、「林秘書長」、「林老師」,都還是心中踏實,繼續往前。

於是,就這樣吧!可能還是繼續怠墮部落格的寫作,但請大家到Facebook上、到Flickr上找我吧!





2009年12月31日 星期四

年終掃除,關上2009的部落格…..


年末掃除一下!這個已佈滿蜘蛛網的陽光姑姑部落格,已有大半年都沒有新增文字了……..


2009就要結束,再過幾分鐘就要20102009的這一年,對我來說,是一個充滿變動的一年……


從學生,變成老師。

從台北搬到台中。

搬了二次家,一個是住家、一個是工作室。

賣掉一個房子,也買了另一個房子。

有了兩個新辦公室、兩個新的工作職稱。


到東海來,第一個學期,新手菜鳥老師經過四個多月,也開始適應了每週14小時的課程為單元的時間節奏,跟一年級的新生們一起熟悉這個校園、這個系館、這樣的建築系文化,還有很多的第一次……


開學第一天,系主任在全系聚集的開學茶會上對大家說,我是東海建築近16年來第一位女性的專任老師,突然意識到,過去在職場上我從不在意的性別差異,在這裏居然成了一個第一個被提及的Issue,還好不是in a bad sense.


大學部迎新的那晚,資深老師紛紛走避,並好意地告知我這個菜鳥老師,「六親不認」的水球攻勢即將登場,要我做好準備!我第一次知道,位在二樓的教師研究室除了雨季或颱風季節可能會進水之外,迎新晚會也是需要嚴陣以待、塞緊門縫的!


第一次收到學生送的「教師節快樂」小卡片!第一次設計帶的這一組,在經過幾個月之後的期中考空檔,很貼心地發了email,約我吃飯聊天,說很想念我,很窩心、很開心!也是第一次被人用這種身份思念!


新生家長日過後幾天,接到家長的電話。第一次。家長關心他的孩子在學校中的表現以及跟老師互動的狀況,充滿憂心,希望孩子能被更有耐心地理解與對待。受到這樣的期許與託付,深深感受到責任與壓力。


還有,終於參加了、見識了歷史悠久、盛名遠播的東海聖誕舞會!學生們的體力真是好ㄚ!主題訂為「復古趴」的舞會,一方面讓我見到建築系學會同學們辦活動的創意與團結行動,另一方面也讓我重溫20多年前的音樂與歲月!當然,最讓我感到印象深刻的表演,是一年級同學準備的三人熱舞,平日活潑搞笑的他們自己命名團名是「The Bitches」,不過一個多月苦練之下的舞蹈卻是一點都不含糊地擁有專業水準!很佩服他們,也為他們喝采!


沒寫部落格的時間,又開始接觸新興正夯的網路社群平台Facebook,也為築生設立了群組;開了Youtube的帳號,這些都是新的對外連繫與報告訊息或心情的管道。


築生第一季的講座終於恢復了,雖然不像舒斐當年經營的熱烈,但是我想至少沒有愧對這位好姐妹所託付下來的棒子,多虧過去築生的朋友們與長安的同事們鼎力協助!再給我一些時間,繼續努力,築生應該有機會累積出更多更多的能量!協會正在開始籌備成立,空間場地要加大,活動內容也將要邁向多元,戰場擴大、戰線拉長,希望能引動更多人的認同及參與。


面對2010,好像已經排滿行程,深呼吸!要跨年了!站穩腳步,GO!!


2009年7月21日 星期二

20090722這天,數億人都在看的日食奇觀

Google今天也日食了!


雖然不是天文迷,但是總還是好奇地受到這個天文景象的影響。


選在日食遮蔽最多的一段時間,出門到工作室去,心想,應該會涼快一些吧,既然太陽被月亮遮掉80%.......


上午9:20在住家的中庭,帶著太陽眼鏡試著往天上看,喔,還是超亮,很難直視,這已經是接近「食甚」的狀況,太陽的光線還是如此強烈,實在令人敬畏。


如平日上班的路線,搭上262線公車,一路上還不斷仰望天空。今天的台北,有點雲,因此在這段日食的過程中,我雖然沒有備妥觀測的工具,卻還是有機會透過薄薄雲層短暫覆蓋的時機,看到如彎月般的日食景致,很奇妙,有點感動。

太久沒有玩相機的手動功能,只是試著把ISO調到最低80,但是天空與太陽的光線還是太亮,拍不出肉眼透過太陽眼鏡看到的效果。亂喀了一陣,有一張,勉強可以看到一點點彎月形狀,要zoom in, 格放之後,才能注意到這個勉強被拍下來的影像。



不到中午,就接到建築師雜誌老同事倍倍寄來的郵件,她在基隆路辦公室的屋頂上,就拍出效果很好的照片,據說是用底片擋在鏡頭前遮光才拍出來的。另一張則是在雲層稍微覆蓋的情況下拍到的,都很美麗。


還要很久很久之後才可能再看到,或者此生都不會再見到了……記得上一次看到,應該是數年前,但是那次的日偏食沒有這次遮蔽的多,只是看到大圓餅被咬一小塊兒已……..


262公車上,聽到有趣的對話。當時,車子已經轉至忠孝東路四段上,車內乘客不再看得到天上正在發生的日食景象:

老先生:聽說今天大家都在看日食ㄚ….

司機:是ㄚ,好像早上八點多就可以看到….

老先生:結束了,看不到了。日食很短的啦,大概十分鐘就過去了….

司機:想想真的很奇妙,太陽麼大,它旁邊居然還有更大的東西可以把它擋住厚….


之後,我就到站下車了。沒有聽到這段有趣的對話如何發展下去。呵,很想笑這對談話的司機與乘客,但是想想,人類對於宇宙天文的無知,應該還有許多許多事情是目前無法理解與窺探的,我有什麼立場或資格來嘲笑他們呢!何況我過去的自然物理一向都是成績低落的……呵,就用卑微的心讚歎宇宙的奧妙吧!



2009年6月29日 星期一

比格達2009暑假三團,詳閱大王老師的部落格!



大王老師這些年來,幾乎已經要成為另一個日本通了!不僅策劃多條精采的日本建築旅行路線,甚至抓到假期,就會買張機票飛到東瀛去逛街吃拉麵!
今年暑假,收到三個建築之旅的行程,實在佩服他的精神體力!

7/25~7/31,藝術與建築的對話

日本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與中部、關東建築之旅


8/3~8/8學生價位的建築體驗團

日本關東建築之旅


8/11~8/25比格達歐洲攻略首發!

西班牙現代建築與世界文化遺產-plus巴黎‧之旅


對於王老師所安排的行程以及他的導覽功力,我是百分之百推薦的!跟著他去看現(當)代建築,絕對讓你滿載而歸!


有興趣的人,請逕參閱比格達建築世界

(http://www.wretch.cc/blog/w497ty)


2009年4月22日 星期三

轉貼 林盛豐老師「被詛咒的公共工程_故宮南院」一文



前天看到報紙上再度提起關於故宮南院「弊案」的新聞,想著,這些事到底何時能了?台灣的公共工程該怎麼辦?昨天下午也因為有事與甘銘源、廖偉立建築師聯繫,他也提到日前參與公共工程競圖的問題,整個政府採購機制的大問題。建改社這兩年來的努力衝撞與企圖改善,看來路還非常遙遠!

晚上收到欽文轉寄來的林盛豐老師的文章,說明了他在故宮南院中扮演的角色,也談到這個案子的一些基本問題,這文章可能是燈再報紙意見投書的專欄中,特意轉貼在個人部落格中,分享也感嘆。



《故宮南院-建築專業者的噩夢》---- 前政務委員 林盛豐

故宮南院是為了區域均衡,帶動嘉義地區發展所推動的一個專案。當選擇了嘉義這個場址之後,無論勢軟體或硬體就一定要是一個非常精采的博物館,除非是世界一流的博物館,否則有可能會變成一個超級蚊子館。推動初期,故宮成立了故宮南院推動小組,先由杜正勝院長、後由石守謙院長擔任召集人;我時任行政院政務委員,因為我的建築專業背景,曾經推動宜蘭冬山河、羅東運動公園、921災後校園重建等大型公共工程的經驗,被指派為行政院參與推動小組的代表,協助本案的跨部會協調事宜,成員小組還有相關部會的代表及專家學者共五、六人。當時大家的共識都認為必須有1.細膩的前置作業以明確市場定位,2. 一流的建築師及地景建築師及展示規劃,3.一流的專案管理顧問,4.合理的工程發包策略、採合理標,這些原則,絕對是這樣大型的案子的成功關鍵。


一流的專案管理顧問的重要性

.故宮不是一個工程單位,並無建築專業人員,尤其是這麼一個大規模,介面複雜的工程,需舉辦好幾次國際比圖,,訂定中英文的規格、訪價、編列預算、簽約、管理合約、管控進度、界面協調整合,不只故宮團隊不具備這種能力,全國中央地方大部分的單位,都不具備應付這種工程的能力,頂多只熟悉國內的法令與一些無法與國際接軌的國內作法,所定出來的合約草案,外國建築師常常簽不下去。因此,推動小組就建議一定要遴選一個有國際工程管理經驗的專案管理顧問公司,以替故宮遴選相關的專業團隊,控管進度,進行介面整合、管理合約,尤其面對好幾個不同的國際專業團隊時,一個有經驗的專案管理顧問將成為成敗的關鍵。


專案管理顧問之遴選之爭議

專案管理顧問第一次遴選時只有一家國內的顧問公司參加,評選委員沒有通過; 第二次的遴選時為了吸引國際級的專案管理顧問團隊而提高顧問費預算近六千萬新台幣,評審委員選出了澳商連盛公司,這家公司是台北101大樓興建時的工程專案管理顧問公司。因為遴選到這家極有經驗的公司,當時推動小組的成員都認為故宮工程的推動會順利很多,沒想到這正是惡夢的開始。


首先是有人檢舉澳商連盛並沒有台灣土木技師執照,雖然故宮的幕僚認為招標文件並未要求廠商需有台灣的土木技師執照,但後來工程會認定,需台灣土木技師執照,因此合約無效。


再來就是立委質詢,質疑為何提高六千萬的顧問預算,並認為我擔任評審委員, 修改招標規格,提高預算圖利澳商連盛。但事實是我只擔任過建築師遴選時的評審委員,並不是專案管理顧問案的評審委員,也未參與任何招標規格的變更。


專案顧問團隊的遴選時故宮的院長是石守謙先生。石守謙先生是一位謙謙君子, 在我擔任推動小組期間,石院長謹守法令分際,令我印象深刻。他並無任何工程經驗,他的幕僚也都是初次面對大工程的挑戰,競競業業,如履薄冰。提高六千萬的顧問預算是主要的爭議,但這是一個專業判斷與行政裁量,假使我是石守謙,幕僚告訴我第一次遴選時所編的預算不足以吸引到國際級的專案管理顧問公司,我也會同意提高預算;我也不會注意到招標文件沒有列台灣土木技師的要求,也不會預期到工程會會有不同的意見。這一類的地雷,層出不窮,會讓以後的工程人員趨向極端保守,而讓台灣的公共工程無法有任何創新與突破。我自己連這個案子的評審都不是,遑論參予修改合約。我相信石守謙在處理本案時決不可能涉及任何弊端,我不相信這個案子會查到任何不法的資金往來,圖利廠商的動機為何?為了前金後謝?澳商連盛會配合這樣的貪瀆?當然許多人會說有什麼不可能?但要查出事情的來龍去脈並不困難,所有的評審紀錄也應都在,我相信司法單位一定會查出事情的真相。


工程專業人員的噩夢

我是一位建築專業者,一向以提升台灣的建築及工程專業水準為職志,過去也做出很具體的成績。故宮南院這個案子告訴所有的專業者一個明確的訊息,台灣公共工程的專業空間還是非常險惡,故宮南院是民進黨執政時推動的一個充滿政治意涵的案子,很容易導致政治惡鬥。故宮首長更迭頻繁,復又政黨輪替,對原案的看法南轅北轍,採購法試圖防弊,台灣的工程行政又極保守,難以與國際接軌,案子怎麼可能順利推動,哪個工程行政人員或建築師受得了這樣的混亂與不可預測?故宮南院真是工程專業人員的惡夢,但這絕不是特例,後續台灣還有高雄的兩廳院、台中的歌劇院、台北的音樂廳,都是世界級大師的設計,理念原創,工法特殊,極可能會一一夭折,詒遺笑國際。

希望大家努力檢討現行制度,讓專業工作者有合理的專業空間,台灣的公共工程才不會陷入政治與防弊行政,無法興利的泥淖。


2009年3月24日 星期二

面目全非、令人傷心的清水服務區

一個多月前,因為外景出差,再度去到很久沒有造訪的二高清水服務區。抵達的時間是早上八點多,購物與餐飲的商業行為都還沒開始的安靜時刻,服務人員正在進行清理與準備。

記得這個剛蓋好時,吸引了許多高速公路的用路人、甚至大中部地區的民眾前往一睹風采的建築物嗎?完工的當時,它為台灣高速公路服務區的建築設計水準立下了新的標竿,到這裏的人們有種被「尊重」的感覺,不像過去一般的休息站服務區,多數都只想快快上完廁所就上車逃離。所以有人只是路過這邊,感到清新驚豔,並好好享受了相關的設施;有人卻是把它當成destination,刻意在週末或假日闔家出遊到這邊賞景、購物,記得當時的盛況還讓管理單位在停車場上立了「禁止停車超過45分鐘」,還有「禁止在服務區內的烤肉」的告示牌,顯見受歡迎的程度!

因為清水服務區的成功,也傳達了「好建築」可以幫業主吸引人潮的概念,成為創造極佳商業成績的範例。有一度,我天真而一廂情願地認為,因為清水服務區的效應,台灣也可以有「畢爾包古根漢效應」,一些風景地區的建築物能夠開始有些創意、有些美感!但是,如果你有機會比較一下清水服務區在完工之後不同時期被記錄下來的影像照片,類似我這樣的天真就會立即夢碎了!

先不提原先Grace她們曾經請阮偉明老師拍攝過的一系列照片,它們如何傳達了OMA Asia與Grace對這個建築的設計概念與執行成果,流動的空間感與具詩意的光影,是多麼讓人摒息 (這些照片曾經刊載於《DA夯》第一期) 。至少,我個人也曾在商業賣店進駐之初,拍攝了一些室內空間與屋頂平台的樣貌。而這些原始設計中希望讓人可以開闊身心的展望平台與抽象庭園,很快地被經營單位加上違建,大開餐廳,虛假的熱帶棕櫚樹與纏繞樹幹或牆面欄杆的LED電燈泡,為整個場景添上無法讓人茍同的俗豔。隨後,許多賣場的隔間或告示,一一阻斷了原本流通舒暢的室內空間,滿滿的貨架商品與廣告,充斥了空間與視覺,直到讓人無法呼吸!

這次,我再度來到清水服務區,天才的經營單位又幫它加上了入口雨庇,完全不協調的造型與線條,就大剌剌地放在原有入口與大階梯旁,所有的棚架都顯得笨重、大而無當,鋼架骨料粗壯,形式毫無美感可言!我想,是不是因為換了新的經營單位?印象中過去清水服務區是由南仁湖公司營運,現在則在入口就看到新東陽的三個大字,如果真是如此,那是否該有人去跟這個只會做肉乾肉鬆的公司講一講,清水服務區的業績如果要像過去一般再創高峰,需要的應該是減法的美學,而不是砸錢亂加東西、亂蓋新的商業空間。

其實最早在進行「建築台灣行」電視節目的組題與案例選取時,清水服務區也曾在我的拍攝報導名單中,後來因為台中主題的調整而捨去。如今看到它的現狀,也覺得真的真的不適合當成正面價值的範本而入鏡。

過去,行駛二高時如果要停車休息,我總刻意地留到清水服務區再下來,但如今,我缺乏興致了,因為它現在跟其他我們厭煩的休息站同樣擁擠俗麗。我期待有一天,新的經營者可以發現當年它創造奇蹟的真正原因,可以帶點反省的心,讓它回復當年的清麗與開敞,也讓台灣的一般用路人享有真正可以喘息的「休息」站、服務區。




2009年3月17日 星期二

建築台灣行,外拍結束,進入後製.......



不知道該不該說「敬請期待」?因為我不知道經過後製之後,會剪輯出什麼樣的成果?尤其因為時間壓縮,幾乎是mission impossible的後製作業,僅有一個月左右的時間,而總集數卻有11集之多!

「建築台灣行」的電視節目,從去年三月底開拍,到現在,大概是整整一年的時間。這當中,當然不是一直都在拍,因為我個人的私人行程因素,父親意外離開、論文寫作等,都耽誤了製作公司一長段時間,所以一直到現在,才將外拍的部份告一段落,而眼見著新聞局的合約deadline已在眼前,製作公司現在只能沒命地趕工,希望先履行合約期限要求,再看看能有多少品質可以堅持或掌握。這就是我說,不知該不該說「敬請期待」的原因。

「建築台灣行」總共十一集節目,每一集介紹5-8個不等的台灣建築作品,這個過程,重溫了當年在雜誌工作時,繞著台灣各地看作品的日子,很是懷念。而為了讓觀眾有機會可以了解每一件作品背後設計的想法或特殊的故事,每一集都ㄠ了建築圈的好朋友們一起入鏡,進行訪談與說明,也很感謝這些朋友們兩肋插刀!

這個節目,前前後後大約共介紹了60~70件作品吧!也算是一個量,希望透過播出,可以讓更多人看到台灣仍有不少很有設計想法的建築作品、很美的空間質感、很努力的建築專業工作者。或許,節目的架構、製作方式都比不上當年林盛豐老師的「城市的遠見」系列,但是「建築台灣行」的最大特點或貢獻,應該是全部介紹台灣本土的作品,真的可以讓有興趣的人到現場去體驗、感受。而我個人最大的期待,是希望節目在公播之後,未來有機會可以發行DVD,並且成為國高中生的環境美學教育的參考教材、鄉土教學的重要參考內容。

拍這個節目,雖然過程中有不少小磨擦與心情的轉折,但是無論如何,還是感謝製作公司曾經給予的機會,讓我能首次參與電視節目的製作,有了初步的接觸與了解,或許未來還有機會可以透過電視這個媒體,傳遞更多關於空間環境的美感與價值觀。

這篇網誌,一定要在這時候寫,因為不知道當後製完成之後,我會不會有更多不一樣的情緒,甚或對於節目品質或播出效果有了不同的看法.......

好像還是無法逃避?所以,「建築台灣行」,敬請期待!